新闻资讯

特斯拉降价,赔?还是不赔?— 律师说法

事件回顾:

    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3月期间,特斯拉对其旗下车型在中国的售价进行了大幅度下调:以X100D为例,从113.9万降到77.82万,降价36.1万,降幅为31.7%,以XP100D为例,从157.22万降到84.82万,降价72.4万,降幅高达46%。这引起了大量已购车车主的不满和维权,也引起了网上舆论的广泛讨论。本文将就该事件可能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律师观点:


一、特斯拉降价,是否违反价格监管和市场监管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七条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第八条规定,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


  虽然特斯拉拥有自主定价权,但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定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同时还规定了经营者制定价格的原则、依据,以及禁止行为。特斯拉降价幅度之巨,甚至导致新车价格低于部分消费者银行贷款金额数十万元,在购买资产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这种情况严重不符合常理和市场规律,同时也可能造成生产秩序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此,如果消费者存在质疑,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要求主管部门对特斯拉的定价和销售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降价前的定价是否符合公平原则。
2.降价后的定价是否符合公平原则。
3.定价和销售是否符合诚信原则,是否存在故意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4.降价行为本身是否存在排挤竞争对手、独占市场和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的情况。


  假设在汽车市场的整体环境和经营者的生产经营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从逻辑上看,如果调查显示特斯拉降价后的定价符合公平原则,那么是否可以推断降价前的定价有违公平原则?毕竟两个价格差距极大。


二、特斯拉降价,是否构成显失公平?


  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自己的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

  如果消费者提起显失公平之诉,法院可能会考量以下几个因素:


(一)特斯拉是否在交易过程中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优势地位。消费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主张特斯拉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优势地位: 


1.特斯拉是商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对商品的情况、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情况、市场走向理应比消费者更为了解;

2.特斯拉实行直营模式,统一售价,消费者没有议价的权利,因此,特斯拉在确定成交价格上处于优势地位;

3.我们国家在立法层面上已将消费者定性为弱势群体。这也是出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因,这跟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原理类似:只有弱势群体才需要进行特别的立法保护;

4.经营者相对于消费者处于优势地位得到学界的认可。例如:法学家崔建远在其著作《合同法总论》(第358页)指出:“宜区分消费者合同和公司之间的商事合同而分别处理。在消费者合同场合,消费者若能够举证证明合同关系失衡,自己处于不利境地,则应当支持消费者基于显失公平而撤销合同的主张。


(二)特斯拉是否存在故意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请求法院对特斯拉的销售行为进行审查,例如:


1.特斯拉的销售人员是否存在口头或者通过短信、微信或朋友圈向消费者传递购车之后不会再降价甚至可能会涨价的信息?

2.特斯拉的销售人员是否存在催促消费者在降价前下单和提车的行为?

3.特斯拉公司是否制定了激励政策和措施鼓励消费者在降价前下单和提车?

4.特斯拉作出降价决策的具体时间,我想降价决策应该不会是在宣布降价当天拍脑袋作出的。

5.特斯拉作出降价决策后,有没有及时告知消费者,还是选择催促消费者以之前的价格尽快下单和提车?


注:如果消费者存有与前述内容相关的聊天记录,建议妥善保存,并在起诉时作为证据提交。


(三)购车交易是否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消费者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主张:


1.交易价格存在不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如果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大幅降低商品的销售价格,则在逻辑上可以反证其降价前的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或者合理价格。如果经营者认为市场环境或者自身经营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2.主张不公平达到了“明显”的程度。合同行为是否构成显失公平,还要看不公平是否达到明显的程度。法院在考量不公平的程度是否达到“明显”时,可能会考虑差价金额、差价比例等因素。通常情况下,差价金额越大、差价占总金额的比例越高,被认定为“明显”的概率越高。


注:本文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维权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很多主客观因素,本文作者不对消费者维权的成功与否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