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复星集团在年前宣布完成对Club Med的收购后,中国化工又于3月以70亿欧元的价格成功收购意大利轮胎公司Pirelli。这个1872年建立的与意大利资本主义几乎有着相同历史的公司,不仅仅因为其香艳美女系列挂历为世人所知,其核心产品——轮胎业亦见证了欧洲制造业的辉煌时刻,也代表着欧洲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海外收购重组,才仅仅是2015年的开头,英国金融时报早有预言,中国工业和金融业巨头在海外资产收购重组上的力度在今年将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强。而在另一方面,这些举措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生的内在变化。2015年,在完成2014年对外投资1千亿美元的基础上,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而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下跌,一年跌幅超21%,也促使中国对外投资资本战略性地转向欧元区国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早先提出的10年“中国制造”战略计划,而收购欧洲乃至世界知名制造业与这一战略思想相一致。因为购买国外先进的生产与专业技术并将之吸收并化为己用仍旧是在短期内提升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中国的生产制造业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型时期。从前的“中国制造”是量产低质价廉的同义词,而多年来房地产泡沫式发展带来的工厂租金过高,人民币外升内贬的畸形发展导致的工人工资不断升高已然让原本在华,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设厂的海外企业纷纷弃厂撤资转而寻求更加有利润空间的国家,譬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沿海地区,或是非洲诸国。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在此时就设计与质量而言仍旧与世界领先水平相去甚远,仅从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的趋附之势即可见一斑。据报道,春节期间,在短短几天内,内地游客在日本即消费高达近10亿美元用于购买各种高精密电子产品,并几乎让全日本的全自动抽水马桶盖从商场货架上断货。要知道这些在日本销售的全自动抽水马桶盖大部分则在中国内陆完成生产组装。这里或许可以说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而既然对产品质量有如此大的内需,为何不想法去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愿望呢?为了满足国内新兴中产阶级对于高质量产品的追求,特别是对知名西方品牌的崇尚,越来越多的有流动资金的中国企业愿意对知名西方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期在短期内重塑自己的产品形象。譬如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从Google处收购摩托罗拉,以弥补其智能手机业在国内市场的不足,并为进军国际市场做积极充分的准备。有着众多知名品牌为“无形资产”的欧洲,由于欧元对人民币的持续贬值,对于众多持币观望的中国企业来说,确实是一块理想之地。
根据德国银行数据显示,从2000年初几乎没有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到2010年的61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270亿美元,在短短14年内,数字翻了上百倍之巨,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而已。在美国不允许被外国企业投资的能源与战略部门,譬如电信业,在欧洲也得到容许。中国式的战略投资注重于原材料产出国与背后有巨大市场的国家,譬如在法国就着重于投资房地产,旅游业,酒类和食品制造业,尤其是在乳制品加工业,以弥补国内民众对于国产乳制品牌因为安全隐患带来的失望后转向于国外乳制品的大量需求。所以,通过收购同类型的欧洲品牌,中国企业着力于通过技术转让以提升自身品牌的形象,尤其是使得产品得以符合更高的质量标准体系,以重拾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当然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家对欧洲企业进行收购重组也并非仅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市场,帮助欧洲企业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从而达到双赢也是着重点之一。